張柏春:“科學的春天”意義深遠甜心S包養網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15ba26abd91.71639778.

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代表中包養網共中央重申: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科學技術人員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同工農兵相結合,滿腔包養網熱情地對待自己從事的科學技術工作。……這樣的隊伍,就整個說來,不愧是我們工人階級自己的又紅又專的科學包養技術隊伍。” 這等于再次為科學家、工程師包養、教包養網師和其他知識分子“脫帽加冕”,摘掉“資產階級學術權威”和“修正主義苗子”等“緊箍咒”式的帽子,將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由“老九”提升為受尊重的“第一”,使他們放下思想包袱,熱情投身于現代化建設。如此,科學家和工程師等知識分子的命運發生重大轉變,他們成為黨和國家依靠的重要力量,迸發出包養巨大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

榜樣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后,戰斗英雄被廣為頌揚,在抗美援朝時期被譽為“最可愛的人”。20 世紀 60 年代,王進喜和陳永貴分別成為工業界和農業界的典范。在“科學的春天”里,科學家成為深受人們尊重和青少年效仿的新榜樣(包養圖3),徐遲的報告文包養網學《哥德巴赫猜想》使數學家陳景潤幾乎家喻戶曉,“愛科學、學科學”蔚然成風。從此,數以億計的青少年追求科學知識,其中許許多多的青少年成長為職業的科技工作者,其中不乏國家棟梁之材。

包養在科學的春風里,科技工作開始全面復蘇,甚至成為中央嘗試開放和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針對過去的錯誤觀念,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鮮明地指出:“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包養網不是盲目排外。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 全國科學大會之后,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回暖。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科技,中國不斷提升科技和產業發展的起點,并在消化吸收先進科技的同時謀求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給國家帶來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

在全國科學大會之后,黨和政府又提出了新舉措,做出了新的戰略抉擇。1978 年 5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引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這為推動思想的大解放開了路。同年 11—12 月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了全黨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重大問題。包養網隨后,中央于 12月18—22 日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全黨工作的重心由“包養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1985 年 3月7日,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包養兩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3月13日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

如何發揮好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這是中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建設與改革的不斷推進,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中央和科技界對“第一生產力”的認識有了新突破,即看到“創新”是促進科技發展、走出跟蹤包養網模仿階段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1998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并批準中國科學院啟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2006 年 1月,中共中央和包養國務院再次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號召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和建設創新型包養國家。

2012 年 11月,黨的十八大決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中國科學院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2015 年 3月,習近平總書記做出新論斷:“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同年 10月,他提出新要求:“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包養網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包養網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這些新論斷和新要包養求進一步明晰了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著力點。

如今,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科技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長足進步。例如,美國科學基金會發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 2016》(Science and Engi包養網neering Indicat包養ors2016)表明,中國在科技論文產出、研發投入等重要指標方面已位列世界第二,某些科技領域甚至居于世界首位。201包養2—2017 年,中科院已連續 6 年高居自然指數排行榜的全球首位。不過,盡管有這樣的進步,廣大科技工包養作者依然任重道遠。

包養網回望“科學的春天”和 40 年改革開放的足跡,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可以從先賢的奮斗中汲取智慧,堅定信念和信心,懷著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努力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深化體制改革,以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時代要求我們著力提升科學原創能力,勇于解決關鍵領域的技術難題,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包養國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張柏春   中國科學包養網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Chinese Annals of 包養網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包養ology 主編。主要研究技術史、知識傳播史與比較史、科技發展戰略等,出版《傳播與會通》《蘇聯技術向中國的轉移》《傳統機械調查研究》《明清測天儀器之歐化》和 Transformation包養網 and Transmis包養網sion 等專著。現主持編撰《中國大百科全書·科技史》(第三版)。《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  1  2  3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